ERP登录

  

《曲院风荷》如何让传统复活?

作者:   发布时间:2010-06-11 15:52:43  浏览次数:

    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,人们习惯于用“博大精深”来概括。这当然没错,但也等于没说,因为无数的中国艺术经典早已证明了此点。面对那些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精髓,面对那些鸢飞鱼跃、水流云在的自由心灵,我们如何努力做到真正的感悟、理解、承传并将之发扬光大,使它们有效地进入我们的当代艺术实践之中,成为支撑我们民族文化演进的一种“伟大的传统”(利维斯语),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。而在我看来,朱良志先生的《曲院风荷――中国艺术论十讲》,正是以此作为探讨目标。它从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与人生形态的双重理想出发,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传统艺术与生命情境的密切关系,又挥洒自如地演绎了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和从容无碍的艺术境界,可以说是深得古典艺术理论的真谛。
    我之所以这样说,是基于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: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并不像西方那样具有明确的体系化、严谨的思辩性特征,而是充满了参悟式的感性倾向,即,一种人生智慧与艺术理念高度融会的特点。无论诗词、音乐,还是书法、绘画、园林,在中国传统艺术家的心目中,都是一种理想生命的具象化寄托,也是一种高迈人格的隐喻化传达。惟因如此,中国的传统艺术理论总是不断地挣脱对艺术本体的单纯建构,而将人生经验、生命妙悟、性灵情思乃至禅宗体验引入其中,从而形成种种高度意象化同时也是哲学化的特殊话语。《曲院风荷》正是抓住这一核心特征,分别选取了形神、动静、虚实、含蓄、妙悟、和谐、写意、以小见大、大巧若拙、荒寒冷寂等十种传统艺术理论中至关重要的美学特质,欲“打通艺术和人生之间的通道,到艺术之中,寻找中国人特有的人生智慧”(朱良志语)。这种努力,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中所包蕴的广袤丰沛的人文思想,也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,任何艺术的至高境界,其实都与生命的存在理想和人性的自然愿望息息相关。艺术乃灵魂律动的一种特殊形式,中国人对种种至臻至善艺术范式的积极探寻,正是对生命完美形态与人生理想方式的不懈求索。
    或许正是基于此种考虑,《曲院风荷》在阐释各种传统艺术理论的美学品格时,主动舍弃了那种学院式的单纯理性表述方式,而在旁征博引之中,集感悟、妙思、独语、交流于一体,展示了作者极其灵动的艺术思维和曼妙轻盈的审美趣味。它从一个个特定的具象入手,如每一讲的标题都选择一个特殊的意象,像听香、看舞、曲径、微花、枯树、空山、冷月、和风、空山、慧剑、扁舟等,然后根据这些意象的描述和解析,生发出传统艺术理论中某些深邃的美学内涵。譬如在“听香”一讲中,作者围绕古典的园林建筑与绘画,详尽阐释了“形神”之间的关系,尤其是针对“神韵”而提出的“以不似似之”、“形神结合”、“以神统形”乃至“神超形越”等诸种境界的演绎。在“看舞”一讲中,作者以舞乃“中国艺术的精魂”为宗旨,在大量经典书法作品和诗词佳作的赏析中,生动地解析了“动静”关系,包括“以静制动”、“静中求飞”、“飞中求挫”、“常中求醉”以及“断中求活”等等“动静相参”的高蹈境界。“曲径”一讲,则从中国园林中“庭院深深深几许”的曲径通幽之妙境,凸现了“委婉含蓄”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理想。这种特征,不仅表现在书法上“婉如游龙、飘若惊鸿”的曲线之美,绘画中“雾里看花、迷离恍惚”的虚实之境,还体现在诗歌词赋中对“象外之象,言外之意”的领悟和遐想。
    《曲院风荷》中的这种阐述方式,看似零散、随意、漫不经意,带着天马行空式的感悟式特征,实则渗透了作者宽广的阅读视野与心智体验。因此,这种阐述方式,与其说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话语风格的一种呼应,还不如说是作者徜徉于那些慧心妙语中的心灵独白。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艺术素养,也折射出他那敏锐而又极富灵性的艺术心智。事实上,从某种角度来说,该书并不只是谈论中国的古典艺术理论,其实还在论及人生、生命、智慧等哲学命题。就其本质而言,它是以一种潜在的对话方式,在与各种传统艺术经典的积极交流中,道出了作者对自由、永恒、淡泊、孤寂、旷达等一系列生命至高境界的思考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洪治纲